新闻中心
一线风采

331国道新甘界(红岭)至淖毛湖镇公路建设项目

筑路天山北 突破无人区

来源:本站原创  作者:杨龙凤 鲁非 金伟  时间:2023-12-26 【字体:

331国道东起辽宁丹东,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,横跨我国北境。2020年12月,331国道组成部分、新疆东北重要进疆通道——331国道新甘界(红岭)至淖毛湖镇公路进场施工。2023年6月30日,近170公里的公路建成通车,为新疆经济发展插上了一双有力的“翅膀”。

“艰苦奋斗、自强不息、扎根边疆、甘于奉献”,在两年多的建设过程中,中铁十一局建设者仿佛化身为坚韧的胡杨树,扎根在哈密市淖毛湖镇外茫茫300万平方米的无人区,克服艰苦条件,建造优质工程,在天山北麓唱响了新时代“登高者”之歌。

在沙幕中建起“避风港”

“一年一场风,从春刮到冬。”这是淖毛湖镇当地的一句谚语。淖毛湖镇位于新疆东北部,浩瀚的戈壁深处,夹在天山东段和阿尔泰山之间,是著名的大风区,全年有120余天都在刮风。满目的苍凉与漫天的风沙,给了初来乍到的项目经理龙尧和项目党支部书记黄万鹏一个“热情的拥抱”。

“八九级的风常见,大的时候能到十二三级。”回想起项目上的日常,黄万鹏记忆犹新。12级风是什么概念?每秒30多米,相当于一辆特快列车正常行驶的速度。这样的自然条件,在两年多里常伴建设者左右。

作为最先抵达施工地点的人,龙尧和黄万鹏面临的第一个任务,就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当地“建家”,为后续进场的员工提供基本的工作生活条件。

他们跑遍淖毛湖镇方圆100公里的区域,经过多方比选,综合考虑生活保障和施工便利,租下一个独立院落作为项目部。在此基础上,两人和陆续抵达的项目员工会合,组织开展义务劳动,让沙幕下的驻地慢慢有了家的样子。

为了抵抗强风沙,他们在驻地迎风面筑起了堤坝状的防风墙,高十几米、厚五六米,营造起安全的“避风港”。然而,100余名项目员工来到交通闭塞的边陲地区,举目无亲,如何才能迅速稳定思想、提高团队战斗力?

建设现场(金伟 摄)

“越是艰苦的环境,越要加强党建。”带着这样的信念,黄万鹏和龙尧带领全体党员展开了支部建设。

随后的日子里,VR党员活动室、职工书屋、职工夜校、健身房……各类文体设施纷纷就位。同时,项目部不仅每月组织员工集体过生日,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,一对一交心谈心,重点关注员工吃饭问题,把实事办到员工心坎里。“走出项目是荒滩,走进项目就是温暖的港湾。”项目员工李林威说。

项目部先后与哈密市、伊吾县、淖毛湖农场等地的各级党委、纪委、医院、应急管理局等建立沟通协作机制,并联合开展共建活动,主动融入地方建设发展大局。据不完全统计,项目部自进场以来与地方开展共建活动20余次,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。

和谐轻松的人文环境,让员工走出“避风港”也能干劲十足。

在无人区唱响“登高者”

“当前正值三伏天,戈壁地区地表温度超过50摄氏度,工人师傅在高温下进行沥青摊铺,非常辛苦。”2022年8月8日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《东方时空》栏目以3分59秒的篇幅聚焦淖毛湖镇公路项目,探访西北边境筑路人高温下的“烤验”。

实际上,170公里的工地上远远不止一个“烤验”这么简单。

淖毛湖当地夏季地面最高温度达50摄氏度,冬季最低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,昼夜温差在20摄氏度以上,年内温差超过70摄氏度。

在强风沙天气中,人员、机械必须全部撤离,无法施工。

戈壁地区严重缺水,且部分水源是盐碱水,无法直接使用。

风沙、温差及干燥问题,直接提高了现场结构物养护难度。

温差大、风沙大、用水难、养护难……无人区的考验纷至沓来。项目采用二级公路建设标准,设计时速80公里,路基标准宽度12米,本身难度并不突出。然而种种不利因素叠加,计划两年多的建设工期,实际可施工时间只有约15个月。

“在这种极端的气候环境下,工人很难待得住,但我们必须保持每天施工8小时至10小时,尤其是抢抓凌晨后及入夜前的时间,才能保证施工进度。”项目总工程师鲁非介绍,建设者采取错峰施工的方式,同时搭设移动避暑凉棚,做好送温暖、送清凉、工资发放等工作,稳步推进施工。

面对随时可能刮起的风,项目开展大风预警和安全巡视工作,细致检查基坑口、消防栓、临边防护、临时用电等设施,全面排查临建抗风安全防护隐患。

项目有一半的施工生活用水依靠购买,他们便到工地百公里外找当地牧民买水,同时购置专业设备处理盐碱水,满足生产生活需求。

恶劣天气造成养护困难,项目突出一个“勤”字,加大浇水养护频次,同时用塑料薄膜做好包裹,避免浇筑好的结构物受到破坏……

开展党史学习教育(金伟 摄)

与困难相对应的,传承杨连第“登高精神”,以“登高者”自居的中铁十一局建设者以党员为先锋,创岗建区、奋勇争先,怀揣坚定信念把攻克施工中遇到的难题。

在中铁十一局内部,有一首歌曲叫《登高者》,其中有一句歌词:“我们是登高者,战天斗地傲雪凌霜。”当这首歌在茫茫戈壁中唱响,一切艰难条件带来的困顿苦楚,都逐渐烟消云散。

在戈壁滩织就“青玉带”

长空万里,惟余莽莽。

从高空俯瞰,建成后的淖毛湖镇公路宛如一条青玉拼成的玉带,在戈壁滩上蜿蜒流动,为满目苍凉的大地增添了一抹亮色。经过两年多的建设,这条公路经验收合格率为100%,按预定计划如期交付,工程一次成优。

回望建设历程,优质工程源自800多个日夜精益求精的组织管理和科技创新。

设备进场合格率100%,设备正常运行率100%,特种设备持证上岗率100%,此外,项目部按照“一机一人一档”,为每台设备建立信息完备的档案。这是项目部加强日常安全管控的一个缩影。

把好原材料准入关和试验检测关,严格执行工序交验制度和首件工程认可、样板引路制度,对10余项关键节点分别开展首件工程验收,并进行总结、观摩。项目部利用多道筛查体系,尽可能减少质量问题。

采用的“预制箱涵定型模板”,在专用预制场实现箱涵一次浇筑成型、集中喷淋养护,推动全线实现箱涵装配式施工,大幅提高工效和质量,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2022年“五小”群众性优秀创新成果奖。这是项目部开展科技攻关,推广应用“四新”科技成果的典型代表。

自开工建设以来,项目部始终保持安全质量稳定,一度创造了10天完成产值1205万元的纪录,获得建设单位劳动竞赛完成产值计划一等奖、“安全环保文明施工优秀集体”等荣誉。

2023年3月21日,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、总工会举办的“丝路交通杯”“一带一路”核心区交通枢纽建设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颁奖典礼暨2023年劳动竞赛动员会上,项目部一举捧回3项集体奖、1项个人奖,让项目的名字走出了西北边陲。

建成后的淖毛湖镇公路(金伟 摄)

编织大地经纬,成就美好未来。331国道新甘界(红岭)至淖毛湖镇公路是新疆公路干线网的重要支撑,也是一条重要的资源公路,对改善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意义非凡。这条在戈壁滩中苍青靓丽的新道路,正如青玉一般,厚重而坚韧,打破地理阻隔,加强区域联系,托举起万千百姓实现更好发展、奔向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。

【编辑:金雨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