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越七十五年的坚守

来源:本站原创  作者:洪晓静   时间:2023-12-22 【字体:

2022年5月,毕业后的我,一路北上,来到内蒙古乌海市。坐了一夜火车,迎接我的不是清晨的和煦阳光、鸟语花香,而是北风呼啸、漫天黄沙。下了火车,坐上汽车,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,终于抵达了我职场的新一站——包银高铁乌海南站项目。

一下车,望着远处寸草不生的荒漠和近处低矮的简易工棚,我面露苦色地问王文剑:“我们真能在这儿建设一座现代化高铁站房?”“能,一定能,只要我们扎下根来。”得到的回答很坚决。王文剑在站房建设领域7年干了9座车站,但是在沙漠里建高铁对他来说也是第一次。

“有一次刮七、八级大风,风一下就把六间彩钢房吹到沟里了,一排临建房和项目周边的铁丝护栏全被吹倒了。”王文剑说,“每天从现场回来,鞋里总能倒出‘半盆’沙,包得再严实也没用。”

在乌海南站我拢共待了不到四十天,直到我走,站房刚刚完成桩基施工。忘不了现场24小时“三班倒”的不间断作业,忘不了每天深夜准时召开的工程推进例会,忘不了节假日坚守一线、全员在岗……尤其忘不了第一次见王文剑时,他那坚定的眼神,只要有他们在,就一定能让这茫茫大漠和千沟万壑开出钢筋水泥之花。

千年大计,国家大事。高峰期上千座塔吊同时作业,数万台机器齐声轰鸣,二十多万建设者日夜奋战。当我来到雄安安置房建设工地,我又结识了许多可爱可敬的人。

徐振峰是雄安G组团G3标段安置房项目的一名工长。在雄安新区搞建设,质量检测标准更为严格,他平均每天十几个小时泡在工地上,紧盯细节,严把质量,皮肤黑了好几个色号,体重掉了二十斤,可他却说:“千年大计,质量为本,这要比盖自己家的房子还要精心。”

在这片热土上还有每天安排近3500名劳务工人有序作业,协调约800吨各类材料进场的生产经理孙亚楠;有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雄安参与家乡建设,除夕夜坚守岗位,为回迁居民排忧解难的技术员郭顺;有在女儿生日当天打工作协调电话超过200通,却只留给女儿26秒微信语音的材料负责人齐金洲……他们的故事,如一粒粒小水珠,折射出这个时代中国铁建人的那份坚守。

由于工期紧张,聚少离多成为建设者的常态。每次回家,奶奶总是做上一大桌子菜,拉着我的手给我讲过去的故事。在抗美援朝时期,奶奶响应号召,加入服装缝制大军,为志愿军战士缝制过冬所需的棉衣、棉鞋、棉帽、绒裤等。用她的话说,那时候前方是志愿军保家卫国、浴血奋战,铁道兵修路架桥,铸起运输线;后方是妇女娃娃齐上阵,缝棉衣、做干粮,热火朝天。每每讲完这漫长的故事后,她都要嘱咐我,“一定要坚守铁道兵的光荣传统,工作时不要怕苦喊累。”

今年春节回家探亲时,奶奶生病住院了。在病床旁的我拉着奶奶的手,听着同样的故事却尝出别种滋味。奶奶还在医院而我却要返回工作岗位。纵然我有千般不舍,还是抵不过奶奶一遍遍催促我返岗工作。

晚上我带着满心牵挂登上飞机,整个飞行途中,我一直靠在窗边发呆,思考着这份坚守是否值得。从高空俯瞰,璀璨的灯光点亮了整个城市。此刻,我的内心好似被触动,这“璀璨”是一个城市的血肉,而我们就是筑牢城市血肉的人。

在抗美援朝前线,是谁冒着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,创造了“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”?在极度缺水时,是谁引滦入津,打通了天津经济社会发展赖以生存的“生命线”?在号称“生命禁区”的青藏高原上,是谁用生命凿开千年冻土,历经半个世纪,穿越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,将铁路铺展在世界屋脊?是的,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答案——人民铁军!

七十五年来,无论是老一辈铁道兵,还是今天的中国铁建人,都在国家基建和民族复兴的路上执着坚守。当历史的脚步穿越了激情燃烧的岁月,“特别能吃苦,特别能战斗,特别能奉献”的品质已然融入每一名中国铁建人的血液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明白了这份跨越七十五年的坚守。

飞机安全降落,我给奶奶打去报平安的电话,嘈杂中我只听清了那句熟悉的叮嘱——老一辈铁道兵的光荣传统不能忘呀……

【编辑:游凯】